微软打算把数据中心当潜水艇开,下水一次3个月多不换气。这事是真的,而且中试已经成功。
数据中心是电老虎。全球的数据中心一年吃掉全球总能耗的3%以上。养这只电老虎成本非常高,据不同报告数据中心的能耗成本高至其总运营的1/5-1/2不等。
为了追求绿色数据中心,现在全球不少大型数据中心迁往北欧兴建,以期利用当地常年低温气候节能省电。
微软则另辟蹊跷,把数据中心放下了海,在温度只有5-6 度的海底中给数据中心降温,以期节能降耗大有作为。
微软是这样操作的:把一个整机柜的“数据中心”,想必应该是融合架构,封闭装入直径7英尺高10英尺的圆筒容器中,沉入一千米深海底。服务器主板芯片采用加压氮制冷,冷介质然后通过容器外壁捆绑的冷却器降温,从而不需要任何动力循环冷却水。
微软的这个海底数据中心代号Project Natick,计算能力相对于300台式机,立项于 2014 年,并在 2015 年 8 月将第一个重达1.7吨物理原型容器下海试车。海底中试一共运转了 105 天,然后捞起送回西雅图总部检查。从微软的新闻发布看。测试结果超过预期,甚至测试人员还把Azure商用数据处理项目放入该数据中心运行。
数据中心能耗不妨这样来划分成两部分:一部分是获得计算能力所需的电耗,比如主板、硬盘、闪存、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开机和运行所需的电流电量。另外一部分是维持计算所需要恰当环境温度的电耗,比如设备冷却降温、冷介质输送以及空调等能耗。
微软Project Natick节能突破点在对上述第二部分,它消除了在陆地上做数据中心必须的大量冷却水循环、消费和机泵电耗,甚至无需空调。
由于Project Natick在海底运行,所以一切监控和管理只能远程。为此微软设置安装了摄像头和上百个传感器,以便监测其温度、湿度、系统能耗及电流。
微软试图从专设的声波传感器监听硬盘转动和风扇噪音,以便了解设备运行状况。然而,监测人员听到的全是比机房更闹的鱼虾打水或螃蟹爬行的噪音。微软每一个月派潜水员下去检查容器外部状况。令人欣慰的是潜水员看到海生动物与Project Natick共居的和睦生态。
微软认为,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离海岸线 200 公里的范围内,就近在海底做“海计算”比弃近求远的北欧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云计算网络延迟少,给用户更流畅的应用体验。
此外,Project Natick在数据中心建设和部署速度上将大显优势。微软说Project Natick从开始到投运只需90天时间,而一般数据中心建设要花2年。由于模块化且结构简单,建设成本也将相对较低。
按微软设想,未来海底数据中心服役20年,每5年拉上岸更换容器内服务器等设备。朝这个方向走,微软下一步将做一个比现在Project Natick容量大4倍的数据中心容器,其处理容量是现在的20倍。放大版的测试时间据传是明年在佛罗里达或北欧。选择北欧是因为那里海洋再生能源项目活跃。
微软下海做数据中心Project Natick到底说了什么故事?就笔者看来,起码当前说出来得未来数据中心发展新思路包括:
1,海底是又一天然制冷源,节能、无冷却水耗,甚至数据中心容器壳内壳外本身就是一个换热器,是理想的PUE最小化环境。
2,追求数据中心硬件超长期运行,倒逼从部件如芯片到组件如主板,甚至整个系统架构的优质设计、加工、耐用、无瑕疵和高自动化管理及运行。与开放硬件设计相反,海底设计要求机架封闭,坚固且不抽插更换任何部件。
3,与潜在的海洋流体动力能源相结合,以涡轮机或潮汐发电配套,可望组成更全面高效甚至零碳排放的绿色数据中心。
在目前阶段,尽管海底数据中心的市场化尚无时间表,但微软Project Natick真枪实弹的演练,想必产业必有收获。很有可能5年之后梦想成真。CB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