架设AI时代的渐进式桥梁:青云AI Infra 3.0的破局之道

作者:

刘沙

责任编辑:

刘沙

来源:

电脑商情在线

时间:

2025-11-18 10:40

关键字:

AI 青云 AI Infra 3.0

  “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;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,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。”

  166年前狄更斯为《双城记》写下的经典开篇,放在今天看来,仍然适用。

  当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时,很多企业仍然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前,他们既期待又忐忑:一方面,AI技术带来的变革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趋势;另一方面,“怎么转?什么时机转?到底能不能转?”这些困惑变成了很多企业拥抱AI的绊脚石。

  一位CIO道出了这些企业共同的心声: “我们不是不想拥抱AI,而是怕一脚踏空,既丢了过去的积累,又抓不住未来的机会。”

  企业AI转型的三重挑战

  青云科技CEO林源在近日举行的AI Infra 3.0发布会上详细剖析了企业的困境: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洪流中,企业普遍面临着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的三重挑战。

青云科技CEO林源

  第一,企业既要尊重过去10-20年积累的IT投资,又要拥抱AI创新,面临着“升级即淘汰”的怪圈;

  第二,IT团队希望简化管理以确保稳定、不出错,而业务部门却因为市场竞争压力,希望IT部门给予更多元化的支持,导致IT部门“越支持越复杂,越升级越混乱”;

  第三,企业既需要持续的技术迭代以保持竞争力,又必须确保业务绝对的稳定,这种矛盾让许多IT团队“怕出问题,不敢升级”。

  林源指出,所有数智化转型问题的本质都是“技术迭代的颠覆性”和“企业发展的渐进性”之间的错配。

  当跳跃的技术曲线遇到渐进的企业发展,便产生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,让众多企业望而生畏。

  架设通往AI时代的桥梁

  该如何跨越这种鸿沟?面对这一问题,青云科技提出的解题思路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架桥铺路,让天堑变通途。

  在林源看来,企业需要的不是颠覆,而是从一个IT架构跨越到另一个IT架构的桥梁。

  “我们要为客户架设一座衔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,帮助企业以渐进式的创新思路去做数智化转型。”林源强调。这座“桥梁”既要兼容企业客户现有的IT资产和存量业务,保护既有投资;也要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节奏需求,分阶段升级,支撑未来持续演进的AI需求;此外,还要确保转型中的业务连续性、数据安全性和升级平滑性。

  青云科技此次发布的AI Infra 3.0正是为了化解这些挑战与冲突,以“重构归一”为核心理念打造出来的“桥梁”。

  对此,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表示,帮助企业绕开技术复杂、成本高昂的升级陷阱,以更低门槛、更高效率拥抱AI,将AI转化为企业的增长动力,是青云打造AI Infra 3.0的初衷。

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

  沈鸥进一步解释到,AI Infra 3.0 绝非空中楼阁,它源自青云科技十年磨一剑的技术沉淀与市场理解。青云持续在云平台、云原生产品、智算云平台上的开发、产品发布和商业运营,让青云深刻理解了技术架构演变和客户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,一方面积累了从技术底层到产品实现的技术和经验,另一方面则积累了对客户需求的理解,以及对行业变化的预判。“尤其是青云从云平台、云原生到智算云的三位一体实践,确保我们有能力去构建一个既满足当下需求,又能面向未来演进的AI时代新底座。”

  以四层能力给予四个“安心”

  据林源介绍,青云AI Infra 3.0具备四层能力,这四层能力均搭载在统一底座上:

  最底层是内核层,青云推出的PrimusOS信创操作系统可以与不同的国产芯片适配,确保安全合规。

  内核层之上是KubeSphere调度层,能够对通算、超算、智算等各类算力进行统一调度。

  调度层之上是能力层,包括青云的各种能力,如虚拟化、云、云原生、AI智算等等,覆盖了从传统应用到智算应用,从开发到发布,从运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可以全面支持企业不同部门、不同角色用户的需求。

  林源强调,这一层可以确保客户业务随着IT架构的变革逐步进化,以保障业务连续性。

  最上层则是开放层。由于企业业务的复杂性,平台在不同企业中落地时都会面临差异化需求,在保证青云产品标准化的同时,还要能与不同生态对接,满足不同行业最后一公里的落地,这就要靠开放层。

  林源表示,除了KubeSphere LuBan开放平台、各个产品100%开放API以外,青云还会兼容MCP协议,让青云的生态伙伴和客户能够通过AI原生的方式去进行定制化开发、实现差异化落地。

  正是AI Infra 3.0这四层能力使其具备了全栈能力,按需扩展,标准化交付,平滑升级、可进化的四大特性,也为企业客户提供了相应的四个价值,让企业能安心拥抱AI。

  首先是投资安心:与推倒重建的IT架构创新相比,统一的架构能够帮助客户节约高达75%的成本。

  第二是转型安心:面对企业客户的重重顾虑,青云可以做到100%的平滑升级,让业务零中断。

  第三是运营安心:架构提供的统一管理控制台可以将运维效率提升70%以上。

  第四是创新安心:底层代码开源,生态对接开放,可进化的技术架构共同确保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。

  简单来说,就是以投资安心保护客户存量资产,以转型安心降低客户的升级门槛,以运营安心简化客户管理的复杂度,以创新安心支撑客户的长期计划。

  架构落地,与客户伙伴共赢

  在发布会上,沈鸥还表示,青云打造AI Infra 3.0架构的目标非常明确:希望与客户、合作伙伴一起面对这个快速变化和充分竞争的AI时代,实现共赢。

  在教育行业,很多高校一方面需要为师生提供智算服务,支持他们的AI教学和研究;另一方面希望将智算与高性能计算结合起来,让一个平台可以按需交付全部算力服务。通过青云AI Infra 3.0架构,高校可以建立起智能平台,提供GPU算力、模型推理服务,利用青云成熟的算力运营能力,让学校的智算中心按需分配、按需计量计价,通过完善的运营服务让昂贵的GPU资源得到充分使用,同时逐步过渡到“超算+智算”的统一服务,用一半的成本拥有双份能力。

  在智能制造领域,企业会遇到虚拟化管硬件、云原生管应用和智算平台管算力各自为政的难题。青云AI Infra 3.0架构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架构协同,无论是数据存储分析、云原生应用部署,还是推理算力供给,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搭建和交付,实现全链路自动化,让IT部门响应业务部门的速度从1小时缩短到15分钟。这不仅是效率提升,也是业务竞争力的重塑。

  在媒体行业,山东某企业因存储厂商的技术问题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按时上线。青云AI Infra 3.0为该企业提供了可插拔的架构,其开放性让客户不会被特定技术绑定,同时其“虚拟化+云原生”的整合能力,可快速对接客户传统系统,无需额外开发,使方案按时交付,适配成本大幅下降,让客户摆脱了产品技术束缚的难题。

  除了客户,青云科技的业务也离不开合作伙伴和渠道的支持。沈鸥强调,在推出AI Infra 3.0之前,青云科技还积极收集了来自渠道、ISV等合作伙伴的需求,并通过开放性和插件架构、全面支持信创、优化技术架构和使用体验等方式,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成本和技术挑战。

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青云科技本身既是AI Infra 3.0架构的开发者,又是第一个受益者。利用AI Infra 3.0的特性和能力,青云科技开发智算云平台时,将产品上线时间从数月缩短到数周,而且,该架构能够实现灵活的定制和扩展,满足不同行业算力云的交付,可以快速交付千人千面的算力平台。

  青云 AI Infra:围绕客户需求的进化

  青云 AI Infra,从两年前1.0版的算力中心模式创新,到一年前2.0版的十大场景突破,再到今天3.0版的 “重构归一”,实现 “All in One,One for AI” 的重塑。青云科技AI架构的演进映射出企业对AI认知和需求的不断深化,而青云科技也始终围绕客户需求,致力以 “统一架构” 降低AI落地门槛。

  正如林源所言:“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每一步,都承载着历史的积累与未来的希望。”在技术颠覆与渐进式发展之间,企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技术选项,而是能够使自己安心前行的“桥梁”。青云AI Infra 3.0的愿景正是成为这样一座桥梁--让企业既能保留历史积累,又能自信地迈向AI时代。

ToB最前沿

ToB最前沿抖音号

CBI科技在线
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三元桥曙光西里甲1号第三置业A座1508室 商务内容合作QQ:2291221 电话:13391790444或(010)62178877
版权所有:电脑商情信息服务集团 北京赢邦策略咨询有限责任公司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我司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如有侵权,请与我司联系删除
京ICP备:2022009079号-3
京公网安备:11010502051901号
ICP证:京B2-20230255